曾经有一个很有寓意的笑话,艾哈迈德. 易卜拉欣忧心忡忡的对真主安拉抱怨说:从美利坚到西伯利亚,从西欧到东南亚,甚至非洲南美,形成一个歧视迫害虐待穆斯林的联盟,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不应该因信仰而受到虐待,必须让世界上善良的人们,伸出他们正义的双手,拯救和宽容伊斯兰信仰。真主安拉问道:他们是怎么虐待你们的呢?“他们既不肯皈依伊斯兰教,又不肯去死,还占有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土地和资源”,艾哈迈德一脸悲愤的对真主安拉说。
这个笑话,其实一点都不好笑,不过它真实的反映了当代穆斯林极端分子的真实想法。因为昆明出现的事情,很多人迷惑为什么维族不满足要跑到街上杀人?很多汉族同袍就疑惑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国家给予了少数民族这么多优惠政策和帮扶政策,为什么他们还不满足?要得到这些答案,就必须研究维族人图谋的是什么,如何满足他们的部分欲望,释放其合理部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崛起。
君士坦丁又翻译为康斯坦丁或伊斯坦堡。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从 395 年到 1453 年,被成为中世纪。1453 年穆斯林击败基督教世界又被成为中世纪的终结,迫使西方开启了大航海时代。是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标志性的事件。其本质是种族和文明争夺生存空间的竞争。这就回到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对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的竞争,是人类种族和文明竞争的永恒。丛林法则至少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有人说民主人权是普世价值,当然是书生之见,欧洲正深受穆斯林移民其害,文明的冲突和种族的竞争若隐若现。而维吾尔族在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里,融合的关键点在于宗教信仰,由于伊斯兰教的信仰唯一性和排他性,导致维吾尔族很难汉化融合到一起。伊斯兰教法规定,凡是穆斯林,均实行内婚制,凡是嫁给穆斯林的外族女子必须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女子不能嫁给异教徒,子女生来强制信仰穆斯林,在民间层面,汉族同维族通婚子女必须从维族姓,风俗习惯也要遵守穆斯林的生活习惯,再加上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实行的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比如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加分等政策更加加剧了这种趋势,导致民族区分越来越明显,反而不利于中华文明的融合进程,正中美国的下怀,可谓这些政策,正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类社会发展新世纪,民主和谐是生存的基石,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平和进步是基础出发点,基于狭隘的民族种族为出发点的思潮越来越不得人心,但即便方向如此明晰,我们仍应该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同时,掌握好“度”,否则将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纵观人类和世界历史,种族和民族的区分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短时间内是不可消失的,国家的界限,在目前可以预测的五百年内也是不可能消失的概念,打着泛民族民主博爱人权的旗号,貌似是站在一定的人文高度,其实是在祸害人类,危害人类进步。
维吾尔族总人口已经超过 1000 万, 其中新疆境内将近 930 万人,维吾尔人在境外约有 90 多万. 一是长久以来新疆向国外的人口流动一直未间断; 二是维吾尔族有多生育的习俗; 三是由于有些国家对迁居民族或弱势群体的不平等政策与待遇等原因, 迫使部分维吾尔族改变族属, 而使他们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真实的民族身份。维吾尔族在国外的分布主要以中亚西亚南亚最为集中, 约占所有国外维吾尔族人数的 80%。其中又以中亚三国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居多, 达 54 万多人, 占国外维吾尔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次沙特阿拉伯约有 16 万多人, 土耳其约有 5 万多人, 巴基斯坦 5 万多人, 印度 3 万多人。另外还有少部分人零散分布在澳加美德英法日、台湾、叙利亚、阿联酋、埃及、约旦、科威特及北非等国家和地区, 人数大约至少在 10 万以上。
建国初期,1953 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大约 300 万人,由于中国在八十年代以来,迫于国内全盘西化的极端右翼势力的挑唆,中国实行了对汉族计划生育政策,但对少数民族打着保护文化的幌子,享受不受约束的生育特权,直接造成了维吾尔族人从 300 万增长到如今九百多万人成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人口增长率最快的,接近超千万的超大民族,占比也大大提高。2010 年人口普查显示汉族、维族、哈萨克族分别占新疆总人口的 40.5%、45.8%、6.4%,分别占 0 - 4 岁人口的 21.1%、62.9%、8.4%,由于计划生育限制和社会压力增大,汉族生育意愿太低。根据普查短表人口结构和长表生育模式,2006-2010 年维族平均生育率高达 2.6 左右,哈萨克族为 1.9 左右,而汉族的生育意愿却不到 1.0,这预示着未来几十年,新疆的维族人口将会冲击两千万大关,这可是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人口,如果中央没有远见措施,按照目前的政策,将会成为一个很强的定时核弹。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 840 年大规模汇合,至 16 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一般认为,匈奴族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分裂,各自带领自己的部下迁移,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和南疆的土著部落融合之后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系语言类似,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小亚细亚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非常类似。南疆的土著部落使用的语言是吐火罗语,后逐渐被突厥语系取代。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吐火罗语,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 10 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 世纪 80 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由于八十年代以来,乱邦同志的两少一宽政策,打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政策,维吾尔族 40 岁以上的成年人能说汉语的少之又少,而维族语言则有同境外的土耳其语遥相呼应的趋势。
在维吾尔族逐渐形成的同时,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上,邪恶的伊斯兰教正在萌芽发展成形。阿拉伯半岛原始氏族部落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多神像。此时,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后来的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当时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6 世纪末至 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逐步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阿拉伯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妥协和出路,上层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麻痹底层社会,下层人民和奴隶渴望摆脱剥削和压迫,改善贫困地位,目的达不到之后希冀从精神鸦片中麻醉自己。公元 610 年,穆罕默德 40 岁,麦加城郊某山洞,某天突然声称接受了安拉给予的“使命”,令他作为人间的使者创造伊斯兰教,开始了历时 23 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从穆罕默德的起家过程可以看出,这跟你邻村的神棍某事某刻突然神灵附体宣称可以算命一样,联想起上世纪末中华大地掀起的一股神功热,其创始人无不如此,李大师就不说了,还有“香功”等一大批不同教派,敛财是初级目的,附加价值则是可以在传教的过程中夺取政权,跟我国历代农民起义给自己戴顶君权神授的帽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触犯了贵族利益和底层百姓的多神信仰,公元 622 年 9 月,穆罕默德率领他的信徒穆斯林们迁徙到麦地那,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在麦地那,他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藉以巩固同犹太教等其他部落的团结统一,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以此为基础成立穆斯林社群组织 — 乌玛,并陆续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完整地确立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六大信仰纲领;规定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念、礼、斋、课、朝,以及其他仪则;制定包括宗教教规、民刑商、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名义上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同时组建穆斯林武装,至此政教合一的政权基本形成,穆罕默德事实上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公元 631 年,统一阿拉伯半岛。公元 632 年,率领穆斯林信徒到麦加朝觐(史称“辞别朝觐”)。同年 6 月 8 日卒,他的死一般被史学家定义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死后,其四大弟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意为安拉使者的继承人),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和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地区以及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地区(今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的广大地区,伊斯兰教也随着军事扩张,逐步渗透到这些地区。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国,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以及法国南部,南接阿拉伯海,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1258 年,阿拉伯帝国被我国元朝西侵统帅旭烈兀所灭,这里交代一下旭烈兀其人,他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忽必烈的兄弟,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利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可悲的是,元朝的蒙古人虽然崇尚武力,武力可以从形式上统一摧毁一切,但一介武夫终究干不过一个成形的思想系统,更何况藏传佛教本身并不具有攻击性,蒙古人攻破阿拉伯帝国,表面上胜利了,实际上则是自投罗网,一头栽进了伊斯兰教编织的大网中,最终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终究死于伊斯兰之手。研究这段历史不难发现,最悲剧的就是中国元朝的蒙古人,蒙古人早在 1187 年便侵攻穆斯林的领土,蒙古帝国在 1258 年的巴格达之战灭亡了阿拔斯王朝。在埃及,马木留克的奴隶兵在 1250 年的一次政变中掌权,他们与金帐汗国结盟在阿音札鲁特战役遏止了蒙古军队的扩张并保住非洲穆斯林领土不被蒙古军入侵。虽然如此,蒙古人仍掌控著亚洲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土地,但可悲的是,虽然蒙古人掌控的地域辽阔,但其帝国领土内,佛教只是暂时取代了伊斯兰教,成为这地区的官方宗教。很不幸的是,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内,自蒙古可汗国皈依伊斯兰教后,蒙古的佛教及文化被同化,迎来了蒙古伊斯兰文明综合体的新时代,使伊斯兰教得以进一步传播到中亚、东欧及印度次大陆。克里米亚汗国是东欧其中一个强大的穆斯林势力,直至十七世纪末。十四世纪中,黑死病横扫大部分伊斯兰世界,直至十九世纪,疫病一直在伊斯兰世界流行,这也算是对伊斯兰极度扩张的一个因果报应吧。
伊斯兰教早期向向半岛以外地区广泛传播,与阿拉伯帝国的向外征服有着密切的联系,穆斯林透过和平性质的宣教来持续扩张,史称“伊斯兰教的开拓时期”。需要强调的是,在被征服地区,阿拉伯统治者往往通过经济手段鼓励而非暴力手段强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经济手段主要是指通过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高赋税,穆斯林缴纳低赋税,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统治基础将会更加稳固,这是另一种变相的“宗教迫害”。非穆斯林向少数的穆斯林阿拉伯人支付税项为本。所以任何想要皈依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先要成为阿拉伯部落的成员。就算在皈依伊斯兰教后,这些新穆斯林的经济及社会地位都无法与阿拉伯人看齐。但自 10 世纪后,伊斯兰教在非洲、亚洲和东南亚的广泛传播,以及伊斯兰化的过程,通常是通过商人的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和传教师的传教活动而实现的。在东非,通过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兰教沿苏丹和尼罗河渐渐向东传入内地,迄 13 世纪,索马里及东非沿海地区和海上许多岛屿的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学者和苏菲传教师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兰教传入内地部族。13 世纪末,定居中亚的蒙古人后裔改奉了伊斯兰教。14 世纪后,苏菲派传教师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和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等地区。7 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商人及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绸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13 世纪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印度尼西亚群岛,17 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尼和马来半岛占优势。14~15 世纪,伊斯兰教通过商人和传教传入菲律宾南部。20 世纪以来,通过穆斯林移民、劳工、商人和学者传入西欧和北美,并取得较大进展。东南亚的穆斯林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在当地传教的结果。16 世纪初在,伊朗兴起萨法维王朝其版图东至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临波斯湾,被伊斯兰教什叶派占领。16 世纪中期突厥族帖木儿六世孙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其领土达南亚次大陆的整个北半部,确立了伊斯兰教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由此导致传统佛国印度现在具有 20% 的穆斯林规模。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澳洲和南美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和发展,是上述地区发展最快的宗教。通过伊斯兰的传播路径可以看出,伊斯兰正在逐步攻陷全世界,历史上的奥斯曼土耳其、萨法维、莫卧儿三大帝国,其中,印度领土上的莫卧儿帝国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乌兹别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国。“莫卧儿”意即“蒙古”,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但是统治者却是信奉伊斯兰教有察合台汗国贵族血统的突厥化蒙古人。其他各个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包括古埃及文明,无一能够幸免,甚至现代的号称民主文明的发达国家,只要允许穆斯林定居,其最终结局都是一样的。
632 年,穆罕默德死后,穆斯林内部因在继承人问题上意见分歧,导致分裂为逊尼和什叶两大派系,在以后的发展历史上,产生的其他小派系林林总总,苏菲主义等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伊斯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体系、生活规范和法律体系,传入世界各地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发展、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伊斯兰教义有一个特点,在民族或者派别的生命和信仰受到威胁和迫害时,伊斯兰教允许信徒进行强烈的反抗与征服,伊斯兰思潮运动不断,多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以教派斗争的形式出现。伊斯兰教的传播打破了狭隘的民族界限和狭隘的氏族血缘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来传播伊斯兰思想,甚至通过杀戮,从个体本身来说,其教义鼓励穆斯林讨伐自己身边的卡费勒,也就是不信教者和异教徒,攻击性淋漓尽致。目前对社会危害较大的派别和思潮有瓦哈比派运动、瓦哈比派运动、泛伊斯兰主义等派别和思潮,对未来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
作为几大宗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所谓“宗教”,虽然形成最晚,但穆罕默德充分总结了其他几家宗教的优劣得失,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结合人们的日常行为,形成一套规范系统,并结合法律形成了独特的伊斯兰宗教法。关键是邪恶的伊斯兰在诞生的那天起就有 6 个致命的病毒式传播特征:1. 政教合一 2. 日常生活方式规范融入宗教教规形成一套生活体系 3. 一神教灭前绝后成立时间最晚但它有后发优势:否定其他宗教,明确真主是最后一个先知;4. 绝对权威不容质疑,任何思想上的怀疑和动摇即为对真主的不忠,要遭受火狱;5. 女人如奴,一夫多妻制再加上石刑割礼则是典型的对女人的摧残;女人不能暴露身体给男人,黑袍黑纱则是对女人天性的扼杀。女人不能嫁给异教徒,近期新闻爆出的阿拉伯国王的三个女儿竟然被监禁 13 年,充分说明了女人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不如奴隶;6. 强制子女信教和内婚制,子女生下来即为信徒,伊斯兰妇女不能同异教徒通婚,异教徒同伊斯兰教徒通婚必须皈依伊斯兰,伊斯兰教还主张从一而终,严禁脱教,对待中途脱教者轻则要遭受谴责和教徒的歧视,重者有杀人之祸,其教义甚至主张穆斯林要人人讨伐身边的卡费勒。通过这种独特的病毒传播机制设计,虽然阿拉伯帝国灭亡了,但罂粟之花很快开遍了中亚西亚,东正教在东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被伊斯兰教所蚕食,几乎在差不多相当的时间段内,中亚地区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被伊斯兰完全侵入到了骨髓。129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立,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范围已经被土耳其人侵蚀的差不多了,与此伴随着的则是伊斯兰势力的扩张。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彻底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此时基督教的传统地盘已经逐渐被伊斯兰教侵占蚕食,直到今天,基督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在这块祖先曾经塑造辉煌的土地上差不多消失殆尽了。如果今天你来到伊斯坦布尔旅游,看到静静矗立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阿亚索菲亚博物馆,你将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讽刺。自公元 4 世纪起,君士坦丁堡就是希腊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驻地。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座堂,并且是拜占庭帝王仪式的首要场地,如加冕典礼。东正教的大教主曾经在这里和在罗马的教皇争夺正统地位,甚至分庭抗礼,但在伊斯兰的信徒们 – 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烧毁了拜占廷皇宫之后,当然不能容忍任何基督教教堂的存在,最后遵照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旨意,索菲亚大教堂在经历了 1000 年的风雨之后被迫改嫁,东正教的千年圣地就这样被伊斯兰教染指,摇身一变成了圣索菲亚大清真寺,历史真会捉弄人啊。土耳其人还将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按照清真寺的规矩,在寺内不允许出现任何人物和现实生物的图像。就是彩绘图案中的花朵也必须和真实的植物保持相当距离。为了消除基督教的印迹,工匠门用厚厚的石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壁画,再绘,画上伊斯兰图案。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按照伊斯兰法规,清真寺的祭坛必须朝向麦加的方向。索菲亚大教堂中什么装饰都好改,唯独这个巨大建筑物的方向不能改动。万般无奈,只好让主祭坛向右手偏了一些。不管怎么样看,作为庄严肃穆的清真寺都有点怪怪的。阿亚索菲亚大教堂也逃不过类似命运。直到 1935 年,土耳其把两座大教堂改造成博物馆。对面的伊斯兰教蓝色清真寺成为伊斯兰教蚕食基督教的见证者,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笑看一统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