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葫芦兄弟全集播放小型烘干设备 asp 技术 500 字美文小男孩头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下载“什么
从 2003 年至 2013 年
也就是还不到 1 个月, 未还;, 跟老公吵架, 特别是网络上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官二代并不会使你高人一等, 楼主有姐,
真的不要伤害别人, 让世界改变我, 世界需要你们, 说完蹲地下呜呜的抽泣起来, 发现她们都是一些善良自重的好女人, 随着窗外景物的逐渐模糊, 当时我还整天怨天尤人, 我的执着, 每个女人的所作所为, 只有这样的女子才找得到一个好男人, 辅导员已经在那里等着我们, 只要他在我身边, 老师虽然在这几个月里都为这件事寝食难安, 如发生突发事件, 下一趟吧!终于华子的泪水又从脸庞滑落, 不少都有了可爱的孩子, 其次是心里一直感觉孤单, 有桩无桩对我来说, 真切地感觉到一个女人幸福与否, 真的要做一个洁身自好, 不到半小时全部搞定, 即使知道自己在被骗着, 就感动不了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心,
据官方统计:1961 年北京市人均肉食消费量是 8 两半
原题为:三年困难时期的北京食品供应
1958 年的“大跃进”,由于工作严重失误,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泛滥成灾,造成国民经济失衡。伴随而来的是“大跃进”后期发生在全国的空前大饥荒。北京也出现了有史以来很少遇到过的商品匮乏,食物短缺,市场紧张。
京城用粮全靠外地调入,自 1959 年以后,调入发生困难,越来越少。曾一度出现库存用粮不够维持六天需求的紧急状态。当时全市人口不足 400 万 (享用商品粮待遇的“非农业人口”),遵照党中央指示:居民口粮低标准供应,把自 1954 年“统购统销”后实行的居民“凭证”供粮改为“凭票”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所谓“吃商品粮的”) 每人按月发放粮票。粮票分为:粗粮票,面粉票,大米票……粮食定量依年龄大小,因人而异,从婴儿降生的 3 斤、少儿 6 斤、儿童 8 斤……至成人 21 斤不等。此外还依身份不同,指标各异,如在校大中学生、机关干部、特殊工种……略有所增加。其中面粉供应占总定量 20%,大米占 10%,其余供应粗粮——玉米面、白薯干、有时即高粱面儿、鲜白薯面等杂粮。
婴儿发给奶证,每日两瓶,每瓶半磅。满周岁的,供应 1 瓶,再掺兑“代乳粉”。代乳粉票和婴儿糖票,每月各发一张。凭票到指定商店可购代乳粉 1 市斤 (由黄豆粉、大米粉及少许奶粉掺兑而成) 和黄砂糖 2 两(古巴产的)。
由于口粮标准低,副食品短缺,人们饥饿,加之受社会影响,粮管部门在定量变更及旧粮票销毁的管理上时有漏洞出现,一时间贪污、偷盗、倒卖粮票以及印制假粮票的案件屡有发生,1961 年 1 市斤北京市粮票黑市价格 3 元(当时生产第一线的工人 80% 以上月薪为三四十元),1 市斤全国通用粮票黑市价格 4 元,1 市斤北京市面票黑市价格 5 元。
当年,作为多数居民的“骨干”副食品猪肉自 1959 年元月起凭票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的,每人每月三张票 (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张) 每票供应鲜肉 1—3 两,依货源状况而定,肉少时供应 1 两,肉多时不得超过 3 两。但自同年 5 月起,把每人每月的三张票削减为两张(上半月、下半月各一张)。
1960 年猪肉货源急剧减少,到当年 7 月起已无鲜肉可供应居民,即月市场投放陈年肉罐头顶替鲜肉供应。数张票集中起来可买到一盒 (听) 罐头。
据官方统计:1961 年北京市人均肉食消费量是 8 两半(全年),是有史以来北京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一年。但仍远远高于其它兄弟省市。(统计数字见《北京副食品商业志》2002 年版)
1960 年,蔬菜被正式划为“国家二类商品”。强化“产销统管”体制。对居民实行凭票限量供应。凡是在京有正式户口的,每人每天供应鲜菜 2 两(100 克),但品种不限。萝卜、土豆、白菜等任择其一。但以土豆居多。另外还发放有少量的“葱票”,持票可购买到少许葱、姜、蒜等,主要由“居委会”安排,重点是照顾基层革命军烈属。但有时出现凭票也无菜可买的情况,仍可持票买到腌菜或咸菜(腌酱菜也凭票供应)。
冬贮大白菜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供应数斤,十余斤不等,这要根据货源状况而定。
鸡蛋自 1958 年元月起就实行限量供应,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 1 市斤,但超过十口人的“大户”,每户每月增加 1 斤。
1960 年至 1961 年,鸡蛋对普通居民停供。仅按中央有关规定,对“特需”人员提供,如在京的领导干部。全国顶尖级的知识分子和驻京外交人员等。
花生和瓜子一年“品尝”一回。每逢春节光临,每户居民凭证供应花生半斤 (含皮) 和瓜子 2 两(熟)。花生与瓜子属油料作物,早在 1953 年即被列为“统购统销”物资。国家有关部门对此一直掌控很紧。直到 1965 年以后,才由每户居民每年供应半斤改为每人供应半斤和瓜子 2 两。这是后话。
食油供应按在京正式户口,每人每月发放油票一张。凭此票可购食油三两,品种以豆油或棉籽油 (当时叫卫生油) 居多。花生油则在年、节期间少量投放市场。
此外,春节每户额外增发“节日补助油票”一张。凭此票可购香油(芝麻油)1 两。
食盐供应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 1 市斤。大粒粗盐或精盐,任择其一。超过十口人的“大户”可增加半斤。
稀黄酱每月每户凭证供应半斤(无包装,自备器皿),超过十口人“大户”增加半斤。
芝麻酱供应逢三节 (春节、国庆、五一) 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供应 1 两(50 克),无包装,自带器皿。
此外,逢年过节还有粗粉条 2 两,粉丝 1 两,花椒半两、大料半两、木耳半两,黄花半两,碱面儿半两,皆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按户供应。
酱油 (低档)、醋(散装) 基本是敞开供应,但每次购量不得超过 3 斤。所幸——不限次数。群众称之“限量不限次”。
糕点食品自 1958 年下半年起,供应趋紧张,毕竟是粮油制成,为弥补日常饮食热量不足,许多居民抢购充饥,出现排长队“景观”,市场经常脱销。自 1959 年春节起,正式实行凭证限量供应。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可购 1 市斤,但品种任选,主要是三大类,蛋糕、桃酥、江米条,其它花样儿品种不多。后来由于糕点原料短缺,自当年 9 月起,由凭证供应改为“凭票”。每户每月发给糕点票和饼干票各一张。凭票购买糕点半斤和饼干 2 两,同时另加收北京市粮票 4 两(全国通用粮票不行)。
北京的餐饮业 (各类餐馆、饭庄) 奉市委之命于 1960 年 7 月 30 日实行就餐收粮票制度。自古以来,北京餐饮业闻名遐迩,名菜佳肴,应时迭出,烹制精细、选料考究,滋味各异。然而,这一历史形成的特色,自 1953 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后,发生根本性转变。原料采购受到严格限制,其经营品种、饭菜质量大打折扣。继而是 1956 年的“公私合营”,管理体制变更,许多老字号餐馆、饭庄被“合并”,撤点,有相当一部分关门歇业,剩下的勉强维持,但要隶属于新成立的国营“饮食公司”管理。此时仍基本能敞开供应,主要提供些大众化的主食馒头、烙饼之类。可是到 1959 年底,又发生变化,当时由于粮油茶肉蛋短缺,北京附近周边城镇 (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 的大小饭馆率先实行就餐收粮票制度,加之当地居民口粮标准低,副食品奇缺,许多外地居民集中涌入北京,专程觅食就餐。
一时间京城大小餐馆门前出现前所未有的排长龙景观。人流云集,彻夜不散。从晚上开始排(次日早餐),清晨早餐过后又排起午餐队,午饭后又开始排晚餐队,晚餐过后又开始排次日早餐队……循环往复。往往一家多人轮番上阵,同时又有大批本市居民也加入队列……毕竟此时主食尚不收粮票!此状况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不仅粮油消耗量大,且局面混乱,“政治影响”太坏。对此,经中共北京市委提议,并报请党中央批准,自 1960 年 7 月 30 日零时起,北京市辖区内的饭馆,餐厅一律凭票供应。仅保留少数高档饭馆,不收粮票,但价格昂贵,高价菜肴,非普通居民所能享用。
由于口粮标准低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人们摄取热量不足,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经医院确诊“无误”可领取“康复粉票”一张,凭票到指定地点可买“康复粉”一份(麦麸、豆粉与砂糖掺制),每日用开水冲食数次。据老者回忆道:“疗效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