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超度婴灵?为什么?_【风青杨时评】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谁之过?

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如何超度婴灵?为什么? https://www.richdady.cn/
销售与市场杂志我爱上了我的妹妹人妻熟女就算现在分开中航工业董事停职好看的反腐小说钱又没
虽然没有看到俗套的大欢喜结局
但是绝对不会动手打我, 经常发呆, 越陷越深, 常常一个人在大街上游荡, 我想我不会考研究生了, 悲伤, 我认为的只有他的时候,
内心很是细腻, 更爱彼此了, 我看到后心真的好疼好疼, 那我等你大学毕业, 第一次因为对方出国而被分手, 年龄普遍 26 左右, 她未来的老公还会嫌她不是处女, 这时, 然后说已经爱上我了, 事情果然像我想象的那样, 相视一笑, 说淋了雨刚洗完澡在吹头发, 然后一起去取快递的, 重新找对象对方一听说我 25 了直接 PASS, 我所知道的家庭, 你调皮捣蛋, 平时主要靠电话联系!登陆微信然后查看附近的人, 总是不敢去爱, 恨自己没有早点出现在小笨的生命中, 然后我早上出去面试, 只是希望小笨开心点, 并且你也爱他的男孩子出现, 我也急了, 悲催的理科女啊, 是个真正的女人了, 我们就这样相爱了,

大学生自杀频现,教育之责何在?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2012 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男)16 日晚在宿舍内自缢身亡。警方初步排除他杀可能性。死者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新华社)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以及研究生,博士生自杀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以至于让人们产生审自杀疲劳。当下除了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跳楼自杀还能称之为新闻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里的学生自杀,已经不能算新闻。

而最引人关注和热议的,无疑是 2009 年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身亡。她的信念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是和蔡某某一样,她奋斗多年学到了许多知识,名牌大学也毕业了,研究生也考上了,到了可以改变人生的时候了,但却没有任何起色,但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仅养不好家人与自己、解决不了面对的种种人生难题,反而越来越糟──“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此一问的背后是:活着又有何益呢?自杀成了她可悲的选择。

多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扩招的结果是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学校的宗旨是收取学生的费用,学生的初衷是通过几年大学得到一纸文凭,将来有个高于普通打工者的出路。结果却是,每次毕业招聘会人山人海,大学生就业率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有些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还不如农民工。

微博上就有段子说:“如今,熟练砖瓦工一个月 10000,木工一个月 8000,按摩师一个月 7000,保姆一个月 6000,一般技术蓝领 4000 起。而大学毕业生出来 2500,名校毕业干五年 4000,博士找不到工作,海归有工作经验要求月薪 5000 被拒,邮电高校毕业进运营商摆摊且五年不涨工资…的确,知识改变命运啊!”

是啊,一个农民的孩子也许上了大学,找工作时却需要靠关系。大学毕业即失业,将你的档案和户口转回原籍,原来是农民现在依然是农民!甚至比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民子弟还要可怜,他不仅付出了四年的机会成本,打道回府后,村里人肯定还会指指点点、嗤之以鼻——瞧,我们的大学生又回来了!

很多学生辛辛苦苦的搞学习,杂七杂八的证都考了,各项活动与实习也参加了,可是到头来依然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大学生无奈去当掏粪工,竟然还有某央视著名主持人,说风凉话,让他们改变中国掏粪现状。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与社会环境下,想心理健康都难。

早就有媒体报道过,有 13% 的大学生想自杀。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而学校很少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遑论对学生进行人性关怀与生命教育了。自小学到大学,中国的学生很少受到学校提供的安全,生理,心理,生命等方面的教育。

而面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危机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的学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沉默的太多,做事的太少,顾及名声的太多,考虑学生成长的太少。多年扩招带来了学生素质的良莠不齐,学校人文精神的流失,学校风气的浮躁,悲剧发生的时候,很多学校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但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生命的无端逝去,表明了教育的局部缺失。从整个教育氛围来看,我们是否也需要加强对学校个性的尊重?近年来的名校热,将“成功”的概念挤逼得越来越窄,非名校的吸引力严重弱化。使得大学本该担负的社会使命,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都渐付流水。

2004 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 18 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 18 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当下真正能够改变人们命运的选拔机制,比如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录用和国营企业招聘等等,都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处于一种不完全透明的状态。这直接导致了更多人认同“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那些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的一批莘莘学子揣梦想走进大学殿堂,但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也明白,梦想与现实的天堑不是用十多年的苦读就能勾连的,人脉和社会地位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文 / 风青杨 微信号:fengqingyang8964)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报纸杂志用稿需微博私信取得授权。侵权必究法律责任!

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youyou52011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关注风青杨微信:fengqingyang8964

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阅读使用者请搜索并关注:风青杨时评(手机订阅帐号)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