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志存高远,希望同行者多一点,志同道合者多一点。可境遇却不允许我这样。这一点在高中时就有所表现。周围的大多数人总不能与我有相同的思考高度。这使得楼主时常处于孤独的处境中。楼主总在想,假如当年能够去更好的地方,是否不会像现在这样孤独?现在之所以孤独,不就是不能在同伴中找到同类吗?那么好一点的地方,同类会不会多一点?
这事从高中说起。高中我考入了北京八十中。一个市重点的尾巴。这自然是不甘的。当年这个分,差 1 分进入北师大二附。在八十中属于高分考生。一路顺通,年级考前。平日里看书不少,总希望众同学能与我探讨一点有意义的问题。不要总是穿什么,吃什么,陈芝麻烂谷子鸡毛蒜皮。是班干部,能力还不错,举办过一两次出彩的节目。有文采,作文一直是范文,写的散文既能气势如虹,也能温言细语,婉转凄伤。可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就是少。除了一个女生,如我有一样的理想,愿意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而不是为了钱而过度医疗疯狂开药。除此之外,对于历史、家国天下、制度,甚至文学,都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同伴。班主任说:你该去四中的,神不知鬼不觉来了这里。
大学考入了西南财经大学。我本以为我可以换一个环境,接触到很多和我差不多的人,我终于可以提高自己的档次,终于可以有更适合我的同伴。但事情并非如此。很多人入学时普通话还说不清,思想内涵也匮乏的很。我能理解,这是常年机械性的学习造成的,我也没有多少文化,我也是个常年机械学习才能考上好大学的人,都是过来人,我真的理解。但我太惊讶了,很多人是除了数理化的考试之外,不懂得其他任何东西,没有读过其他任何书!晚上寝室卧谈,其中一个人的提问我都回答不下去,我觉得简直在与小学生对话。浪费口舌。
工作了。这时的本科生已经没有太多选择。去了银行做柜员。那真是地域一般。银行的柜员大部分都是大专。甚至一些大妈中专都没有。每天大家的谈话都很低级趣味。在我耳边像苍蝇一样吵。吃饭时的聊天更是难以忍受,话说的句句没法听。自己的灵魂找不到出口。就是这种感觉。人和人为什么如此的不一样?我终于明白躯壳下那些灵魂是多么的不同了。
我觉得我需要改善我自己的环境。情况一,我好好工作,争取转岗。对于女生,转岗也就是对私客户经理了。也没大意思。这些人还是柜员转过去的,大家共同语言还是不多。情况二,我考研,争取去更好的工作单位。我选择了二。
于是我开始准备考研。这时有两个选择,第一,冲一把,去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这里的导师都是吴晓灵、周小川等。央行的行长、人大委员、参事、著名学者、公知们都是我们的导师。这些方面正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我看到 80 年代,他们一个班的学生一起到全国各地做调研,向国务院提议改革央行,剥离信贷储蓄业务,专业货币发行管理,84 年建议得到采纳,分离出工农中建,成立新央行。吴晓灵后来是央行副行长,她的同学胡晓炼现在也是。这多么激动人心啊,不仅有好的教学资源,还有这么好的同学,大家志同道合,这是何等的鼓舞和欢乐!我很想去,很想这样改变自己的环境,能够最终步入我理想的地方。第二种选择,按照自己差不多的水平,考中央财经大学。这就按部就班,和本科没啥区别。混个文凭,另谋后路。这两所学校的考试内容,区别是很大的。专业课的参考书目不同。对数学的要求难度也截然不同。我想 8、9 月的时候看看清华的数学和专业课,感觉好的话,就报清华,觉得自己不行,考不上,就再考虑央财吧。9 月底,我感到数学的困难比较大,假若再多半年,就可以考清华,可现在只剩 3 个月就要考试,数学已经来不及,只好放弃清华。报考了央财。10 月开始辞职复习,3 个月后,考研。然后收到了央财的录取通知书,去了央财报道。就这样,清华五道口的梦破了。
来到央财,我越来越后悔当初的放弃。我甚至想,我就是多准备一年,也该考五道口的。我怎么能放弃呢。现在,央财的环境又不能达到我的要求。我与同学们的共同语言很少。他们大多来自二本院校,整个大学都在准备考研,才考来了央财。对于我这种本科 211 财经大学,而后又来央财读研的,数量很少,但很明显他们的素质要比二本的强(只说智力和知识素质,不包括为人处世),不要不服,这是事实。可是,这个环境,离我的理想还相差甚远。我一次又一次的陷入这样的怪圈。我的环境不能让我满意,可我又似乎没有能力超越自己,去我想去的地方。
我知道天涯里有高人,希望老师们能帮助我,帮我分析,帮我看看,我这什么情况,我后面的人生该肿么办。我的理想和现实的这个 gap,让我心里很难过。
我知道有些涯友会看了不爽,说我瞧不起二本等等。我都不在意。我只在意那些给我留下中肯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