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今年将有5.3万亿信托集中到期 房地产成高危区

7次阅读
没有评论

clash 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继涉矿信托产品连续遭遇兑付困难局面之后,多地房价松动,或逼房地产信托险情接踵而至。
“祈求风险不要出现在自家公司头上,如果踩雷基本上等于判了‘死缓’!”3 月 25 日,深圳某信托公司管理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谈起自己从事的行业,感觉如履薄冰,“今年许多信托公司定调为‘防守年’,严防死守项目违约和兑付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在已逼近 11 万亿的信托规模当中,今年将有高达 5.3 万亿信托到期,其中二三季度是集中到期时间段,而牵涉无数个人投资者的集合信托规模就高达 1.27 万亿,房地产项目被视为随后的高危区。
“现在房价开始松动,多地降价,接下来肯定会出现地产项目兑付危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刘锡标对本报记者称,一旦刚性兑付打破,借新还旧玩不下去,又导致进一步违约,这就像多米诺骨牌。
雪上加霜的是,接盘信托的主力资金正在离场,近日以银行为主战场的销售渠道突然被封锁,加之基金、证券加入进来抢食,无限风光已登上金融业老二宝座的信托“土豪”如今四面楚歌。
地产项目警报
进入马年,信托销售从顶峰坠落,突现拐点。“现在客户问得多买得少,地产项目只对一线城市感兴趣。”上海某信托公司销售人士刘经理告诉记者,信托黄金时代已逝去。
此前,挂在网络第三方销售平台上的信托项目常出现秒杀,手快有手慢无,过多资金热捧信托产品。而今年以来,网站上在售的信托产品排着长长的队伍,一个项目几天销不完成为常态。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今年 1 月总共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 229 个,募集资金 417 亿元,环比下降超六成;2 月份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成立 285 款,规模约 270.56 亿元,同比下降 56%。
销售大降,兑付洪峰来临,信托业可谓双面夹击。今年有 1.27 万亿规模的集合信托到期需要兑付(其他为单一信托,对接的是单一机构)。“2014 年,中国一些债券和信托贷款违约风险将激增。”美银美林经济学家陆挺称。
事实上,今年以来,信托涉矿项目风险已事故频发,中诚信托 30 亿元矿产信托违约,而吉林信托也是矿产项目连续违约,从而撕开了信托危险的冰山一角……
刘锡标称,今年信托肯定会出现兑付危机,甚至本金都收不回来,“最大的冲击是打破了刚性兑付的神话,而这是最要命的一点!”他认为,打破刚性兑付后,项目借新还旧无法延续,使更多项目风险进一步暴露。
此前是矿产价格雪崩从而引爆矿产信托违约,而今房地产又在全国掀起了降价潮,继杭州、常州等二三线城市降价,近期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个别楼盘也传降价,“去年信托发行了大量房地产项目,现在价格下来了,接下来就会发生兑付风险。”刘锡标认为,信托项目风险暴露往往跟随在降价之后。
上述深圳信托公司管理人士透露,有的信托的风控条款中会写入“降价销售权”,最近降价楼盘中就有信托因房企还不起钱而执行该条款,“如果都执行该条款,房价跌得更快,房地产项目兑付会加快风险暴露;所以一般来说不是最后关头,信托公司不会启动该条款。”
由于前几年信托公司大量发行房地产信托,今年和明年将是房地产信托到期的高峰期,按流向房地产的信托到期量滞后发行日大约五个季度计,2014 年到期的地产信托约有 6335 亿元,月度分布到期高峰在一季度和 5 月份。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无论是地产、基建、商业类信托,其抵押物基本上都是房地产和土地,那么一旦楼盘降价,所有信托产品的风险都会加大。
热钱抽离断炊
一旦嗅到了危险,接盘资金要做的就是逃离,逃得越多,危险就越大。这是一个怪圈。
“我们感觉市场上资金好像突然减少了,客户也开始变得谨慎了,产品太难卖了。”上述刘经理叹气说,以前同行靠卖产品买房买车,现在看来很难实现了。
近 5 年来,信托业保持了 50% 的高增长,从 2008 年 1.24 万亿规模狂飙猛进至 2013 年的 10.91 万亿,从而一举超越基金、保险(放心保),登上了仅居银行之后的金融业第二把交椅,信托从业人员的薪酬也迅速上升至“土豪”级,年入百万在行业中算平常。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称,催生中国信托业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是以低端银行理财客户为驱动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而刘锡标认为,前几年国内外的热钱是“燃油”,但是最近这架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刹车了。
今年 2 月份,中国新增外汇占款 1282 亿元,环比 1 月骤减 3091 亿元,并跌入 5 个月来新低,市场认为热钱流入突然大幅减少。同时,2 月、3 月人民币对美元突然改变升值趋势进入贬值通道,贬值幅度高达 3%,这种疯狂过山车式的升贬已使部分前期借道外贸涌入的热钱暴仓。
前几年,境外资金的持续流入,再加上国内 4 万亿刺激带动,吹起了信托行业超过 10 万亿的巨大泡沫。此外,金融行业不断加杠杆运作也助加了一把火。谢国忠告诉本报记者,除了热钱涌入信托产品中,“还有一些短期资金也投向了半年、一年甚至两年以上较长期的信托产品中。”拆短投长的金融空手套白狼玩法大行其道,拆短期年化 3%、4% 的利率,投到信托里面 10% 以上收益,无需任何成本就可以坐享年收益 6%。
去年,银行年中、年终闹了两次钱荒,央行收紧资金去杠杆调产能,同时也加紧金融业去杠杆减风险,以使脱实向虚的资金回流至实体之中。如今,一些从信托里面兑付出来的资金已“归位”,一些个人投资者也不敢贸然杀入了。
同时,余额宝、理财通等网上理财产品销售已使存款利率实际市场化,整个资金成本增加,而金融机构闹钱荒后对自身流动性以及风险更加关注,无论国外流进的热钱,还是国内热钱以及借贷资金进入信托都已经刹车。
接下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QE 继续退出、美国加息期来临,需要警惕资金大量流出,这将使接下来信托的资金来源更加吃紧。
信托的资金来源端口在收紧,另一方面,信托销售的主渠道也遭遇了封锁。本报记者在工、建、中、农四大行深圳网点采访时发现,均已暂停公开销售信托产品。中行一位理财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因为信托风险高,所以只卖银行、保险和基金产品了,“虽然理财产品名单中有一两款信托,但不主张买,而且即使买也要申请额度。”
此外,信托公司又遭遇了更强劲的对手,“基金子公司发行类信托产品收益率更高,比如信托收益 8%、9%,他们产品的收益率做到了 12% 以上。”刘经理告诉记者,一些原来的老客户已经流失。
刚性兑付神话毒瘤
在信托公司人员的眼中,信托业仍未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仍是高收益的理想投资,前期中诚信托和吉林信托的产品风险最终都会得以解决。然而,市场却认为,信托业只有打破这种神话,才能更健康。
深圳一家信托公司董事长表示:“信托依然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虽然每年都有延迟兑付的个案,但刚性兑付至今未打破,而今年出现的项目风险都已处理。”
目前,信托公司总共 67 家,信托业认定的潜规则是,一旦首家打破刚性兑付神话牌照将不保。所以在产品出现兑付风险各种办法无门之后,发行的信托公司也往往只能自认倒霉进行先行垫付,再作处置。
现在情形却已经到了他们无法掌控的地步,宏观经济增速回落至 7% 左右,而信托前几年发行的产品收益超过 10%,风险加速积聚,同时房地产价格出现调整,有的甚至认为拐点来临。所有这些都暗示金融业第二大体量的信托业,风险敞口会逐步出现。
谢国忠认为信托的高歌猛进,正是投机性的资金过于庞大,而每次违约被救之后,更多的投机性资金又加入进来,“只有放手让其违约,才能阻止投机资金过度涌入。”他称,要放手信托产品违约,但要守住系统性危机爆发,一味求助只会使爆发时间延后。
那么,谁来成为第一个违约的信托公司呢?“我想没有人愿意当这个第一吧!”上述深圳信托公司董事长认为,一旦冲破了这个行业规矩,很可能会受到严厉监管和处罚,而且公司业务也将受到沉重打击。
刘锡标则很肯定地表示,刚性神话应该被打破,“信托投资本来就应该有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就要有人买单,不要老想有化解方法,你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就是要承担高风险,现在管理层的态度也就是这样。”在他看来,违约才是正常的,没有违约反而不正常,行业只有经过风暴的洗礼才会成熟。
没有人愿当“第一个”,但当风暴真正袭来时,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关注中国金融政务,了解行业发展轨迹,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每日更新最新内容,定期回顾重大事件;
关注方法:
1、直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
2、访问同步微博:@中国金融政务(腾讯、新浪)
3、在微信的通讯录中 [添加 ”>-[查找公众号 ”>,输入“中国金融政务简报”,关注即可。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