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中国房价看中国经济——房价到底是怎么了?

6次阅读
没有评论

clash 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来杭州也有些时候了,首先面临的就是户口问题。带着报到证、三方就业协议书、毕业证、单位社保和一张就业合同跑到人才市场了解情况,经过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算是把手续办齐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迁入了杭州户口。可是,这也就决定面临着后一步住房问题。
据了解,每年大学毕业在城市继续工作的应届毕业生都会面临落地生根的问题,每十个毕业生里面就有九个毕业生需要解决户口问题。而这群初入社会不知深浅的城市白领领着两到三千的工资薪金却将要面临着是他们工资压力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房贷压力,这群人显然是招架不住这么大的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嫁到几个家庭中去。因此,最后这股潜在压力就成为压在广大劳动人民肩头的一座大山。
杭城固然有它本身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宜居城市的几项优点,但是这不是房价一路飙涨市区房成为天价房的决定因素。很多人都知道来杭居住的人大部分都是来做生意和炒房的人,之后就是杭州有名的拆迁户,这些人有的是钱,他们租的起也买的起。至于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有廉租房和单位的职工宿舍无须要负担太多的额外支出,相比较真正面临房贷压力的人恰恰是 80、90 后来杭发展的年轻人。
相比较房价的上涨,物价的持续攀升又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威胁。从物价水平上涨,到国家不断的出台新的房产、物价调控政策,再到“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恶性循环,从计划性调整到受市场因素调控的全面调整,从稳定物价房价再到每年 13% 的加大印钞的幅度,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无疑是让更多生活在底层的人雪上加霜。
中国房价为什么老是持高不下,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人,我无权去评价太多,只能从所见所闻中有些感悟。
读过市场规律的人都知道,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可是如今的房价与房屋本身的价值之间已经相隔甚远。一路飘红,持续上涨,没有一丝下滑的趋势,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受害最深的不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而是整个中国的经济体系,中国的经济命脉。因此不要以为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运用计划手段强制性规划房价就能保值房产等固定资产。相反,政府迟迟不会将房价下滑是不想让房地产价格在一瞬间土崩瓦解,这之后的后果还是要靠普通大众来买单,严重的通货膨胀又有谁来负责?
问题就出在这,如果降房价,面对的是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如果不降,则是影响更深远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处地区出现通膨或是经济萧条的现象,中国处在其中又该何去何从?
中国从商品经济一路走向了市场经济,市场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今政府除了运用经济手段在税收、财政等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中寻求一丝改变,更多的可能要从制度和地区灵活性上下功夫。传统的经济手段是在社会产品增加之后,减少货币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上的支持如加息、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缩小信贷规模等辅助手段来使中国经济软着陆。确实,从 2007 年起至今年,这些政令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一定作用。最后,国家通过强制征收 20% 的房产税来控制房价上涨幅度过快,通过一系列的限购政策来限制增长,结果也渐渐显现。从温州松口放开政策二次购房,到众多地区出现“鬼城”,房价持高不下,调控仍在继续。
为什么房价如此不稳定,还有那么多人热衷炒房?在相对稳定不易贬值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又有多少人是理性投资?这到底是开发商和政府的博弈还是普通百姓和房地产商在讨价还价?
综其所有,外界说的单单是温州炒房团将全国楼市全部炒起来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固然浙商在投资与炒作上喜欢投机取巧,可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运转并炒起一二线城市房价。开发商作为商人,他们为了攫取高额的利润不是想赚多少,想在哪里赚钱就能够有所收获的。就如市场规律说的,在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时候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将其拉入正常的轨道,钳制价格上涨。可是在中国的地产行业却看不到这点希望,好像市场规律不起作用。如果以中国经济本身作为标准确实市场经济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可是如果放到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看着外资涌入中国经济,作为一股强劲的力量维持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外汇储备逐年攀升,作为被托市的中国经济,就不那么幸运了。
外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需要兑换成人民币。人民币在 07、08 年的通膨中有过几次调整也一直以相对的幅度每年增长。从油价上涨到现在的物价持续增长,大家的感觉就是原来的 100 块钱如今已经买不到 100 块钱等值的东西了。更大的表现是个税起征点一调再调,从 800 到 1500 到 2000 到 3500,最后这也只是成为工薪阶层的一个平均工资水平线。人民币投入市场多了,这一大笔钱用来托起已经是烫手山芋的房地产市场,给人房价年年攀升,年年红利的假象。让中国人有了只要买下房产就能坐吃山空不用辛苦赚钱的懒惰心理,导致房价远远偏离预期,一涨再涨。
目前温州的经济发展形式已经说明了现实的严峻性。如果大家都投入房产而忽略实体经济,大家都有着买房靠吃一辈子的想法,没人从事基础工作。每年一大批毕业生从学校里放出来,不但增加就业负担,更加重了社会上啃老一族的崛起。
没钱买房,只能住在家里。没有工作只能靠父母的一点养老金维持生活。社会缺少的正是年轻的劳动力,青壮年大多数人赋闲在家,更多的人崇尚考公务员或者是事业单位,希望能通过福利性、政策性购房解决住房问题。可是到最后很多人都清楚地看到,所谓政策性住房也不过是让少数人钻了政策的空子。
危害最直接的恐怕还是商业银行,如今的银行业也没有往日的风光。像我们一样财务管理专业出生的本科毕业生很大部分人都涌入了银行业。可是在火爆的房地产市场,银行的流通性相对又是最强的。近些年来银行都没有反应出任何的萎缩现象,而是贷款量不断增加。放贷即为盈利,虽然现在商业银行房贷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可是这些年放出去的贷款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收回。
如果炒房真的是百利而无一害,所有家庭都热于炒房,大家都坚信市场有强大的潜在市场和刚性需求,也就不会有我之前碰到的尴尬局面。房产只有变现才能够实现其价值,虽然国家极力稳定房价过快增长,可是被高价房套牢的人首先会是开发商,其次再到普通的炒房者。房价回归本真的那天就是一大批开发商崩溃的日子。市场带给你的,迟早是需要从你身上取回去的。而这一天,控制在华尔街少数外资巨头的手上。
美国不断通过政治、贸易谈判等方式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也将升值范围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可是当中国经济热到烫手又急于脱手的时候,美国人再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解套换回相应的美元,这样人民币就被迫升值,中国楼市将要重蹈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崩盘的悲剧中。中国经济如今在蓬勃发展,可是如果持续如此疯狂的购房热终将走向一条连续低迷委靡不振的不归路。
市场经济的调节,不是人为因素就能控制。特别在杭州这样一个什么事情都被放大了的地方,社会矛盾也会突出和激化。天价房终有一天海市蜃楼的传说会被市场打破,伫立在新城间的“鬼城”彻彻底底的是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从头说来,刚刚毕业没钱买房,靠着家里首付等着小两口按揭的购房政策和签订租约合同“蜗居”在出租屋的购房方案比起来,之间的机会成本也是值得商榷。住房条件本身也限制了一批想要进杭打工的人的发展空间和实现要求,更多的人要考虑到下一代的住房、教育和生活环境等各项因素也会望房止步。在集体观望的现实条件下,真正需要买房的人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此一来,抱着先租房再看房价心态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我每每看到如此天价的房子和每个月两千多的工资纠结的时候越来越为未来的局面感到担忧。一方面希望房价能够赶快降下来,一方面又希望自己不要为房子的问题烦恼。房屋本身就是人类生存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可是当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婚嫁都用房屋来衡量的时候,是不是连最简单的“住”的需求也成了奢侈品?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